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航道文化 >> 航道文苑 > 正文
我在党办三个月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航道养护中心   作者: 涂彝琛   发布日期: 2023-05-16   点击量: 1796  

一、缘起

说实话,能来柳州中心学习本身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2023年2月17日,清早八点多一点,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工作日,我刚刚在来宾分中心自己的工位上坐好,准备把前两天柳州中心的领导们下来开会检查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解决一下,顺便想想还要值班的周末怎么过的时候,一个人突然的出现把这些思绪全都打断了。

这个人就是我们分中心的财务,他说让我准备一下。我问是不是分中心的领导要解决什么前两天工作上的事。他说不是,而是我自己准备一下,因为下周一开始我要去中心学习了。我听了差点惊掉下巴。这件事来得太突然,我一下子就懵住了。随后他说我现在就去楼上,领导在等我,然后跟柳州中心的人联系一下。我也定了定神,就急忙来到楼上。

分中心的领导正式跟我说了一下这个事,然后要求我做好交接工作,最好把我现在做的工作都罗列出来,并且限定我当天早上做完。于是,那天早上,我的工作任务一下子就变了。在一片手忙脚乱中,我一边清点自己的工作,一边留意办公系统上的消息。最后,我把自己的工作列出了10点,同时也看到了正式的文件。文件上确实要求我去柳州中心学习3个月,一直持续到5月19日。

在我的交接人略带惊讶的一句“这么多”的回复中,我确定他至少已经看到我发的《工作清单》还有各种各样的文件表格,至于他到底有没有看、有没有保存就不好说了。在做好交接以后,我的心情又复杂起来。作为一个柳州人,进入单位以来我基本上已经习惯周末在柳州和来宾之间来回穿梭的生活了。现在,突然之间你可以有3个月的时间就在家附近工作,不用像在来宾那样3个人挤一间房,不用周五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才回到家(有时甚至回不了家),不用周日晚上或者下周一清早爬起来赶火车到单位,还有比这个更好的事吗?可是,我要报到的地方直接就是柳州的中心,然后接触到平时底下分中心的同事们说的各种各样的领导,这又不免让人感到紧张,因为面对面接触的情况极少,基本上没有应对的经验。随之,我的脑海里涌现出的更多是困惑和不安。在基层,出于工作的需要,一年半以来我基本上已经接触过中心各个科室的领导还有同事们,但是党办可能是接触最少的那个部门,在我有限的回忆里可能就那么一两次,也就那么一两个人。这个部门是怎样工作的呢?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平时也是像分中心开会学习时那样非常严肃,让人感觉不近人情的吗?我甚至还怀疑我是不是在工作上出了什么事,到了其它的科室已经没有办法解决,只好让党办的人出面对我进行批评教育了。也许这些东西只有等到了柳州以后才能知道了。那个周末我尽可能按照以前的习惯过完了。

二、最初的碰撞

现在总结来看,我在党办工作的这三个月里,在分中心平时属于我负责的工作也没有停,只是加上中心党办的一些事,并且当然以后者为主。

但真正的差别在诸多细节里。这些细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出一二。这也正是党办的主任时常对我们两个跟班的人说的,要多参与。

我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到中心报到,我一直很少来到柳州的中心。当你离开一个已经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陌生的环境当中,那些超出你既有经验以外的东西自然会让你印象深刻(更何况我工作的时间太短了)。对于我来说,最初的一两天是最集中的。

第一天报道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很快进到报到的科室。因为我当时还不知道中心工作日管的两餐饭不是我们那边的中餐和晚餐,而是早餐和中餐。我当即明白之前我们那边有些去过中心的人的说法其实很有误导性。

我在走廊上随便转了一下,感觉不管是科室的领导还有同事,他们的神态表情有的虽然比较严肃,但是并不是那种需要你立即马上欠债还钱的感觉;有的气定神闲,对于我这个刚来的人,还有友好的微笑。我遇到了也马上微笑了一下,尽管自己都感觉有些不太自然,我突然感觉自己很久都没有微笑过了。

我之前见到过中心的科室是集中办公,就是一个科室的集中在一个房间里,然后几个办公桌相对着排成一排或者围城一圈,像在网吧打游戏或者打麻将那样,每天坐在一起解决问题,为社会做贡献。党办的是把办公桌围城一圈,一圈“三缺一”,缺一张桌子;另一个也“三缺一”,四张桌子围成一圈,只是缺个人。

我感觉我的位置其实并不好,背对门口坐着。我在重新安装座位上的电脑上软件的时候就感觉有人在背后盯着我看,转过背一看,还真是,是路过的领导还有其他科室的同事,看来走廊上每天路过的人会不少。我一下子很难习惯过来,那感觉就像打牌的时候总有人在背后偷瞄或者有个监工在背后监督你搬砖一样。但是,我也很快转变认识,都是在工作,工作的事本身就没有什么秘密。

之前与我联系的蒋龙龙哥很痛快地就把办公室的钥匙给我拿出去配了一把。我还问了一些住宿等等方面的问题,龙哥都很耐心地跟我说明。我在跟他商量的时候,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有话好好说,什么事都可以好好商量。

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类似的话,然后那天骑电动车回家的时候还在想这句话。我想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工作以来已经渐渐习惯有些人的说话方式了。也许更多的时候,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有不好好说话,可能才听得进去。

这倒也没有什么,第二天发生的事同样让我印象深刻。

这一天科室的主任从外地出差回来了。他在上午九点钟这样,突然说让大家一起来看会。然后大家聚成一圈,会议正式开始。然后我才知道,这就是中心党办的例会。

之前我在分中心的时候整理过一阵子分中心例会的材料。但是纸上接触的感受和实际参加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整个过程中,党办的所有人都心平气和,畅所欲言;如果某项工作遇到难处,会在会议上及时提出,然后集体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形成一个决定。整个氛围比较严肃,但是也很民主。在会后,党办的人就全身心投入进去,没有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当然,对于我们跟班学习的人来说,就相对来说比较严肃一些。我有些为难地说,有些工作我可能要回去处理一下,但是主任并不认为非要回去。他觉得那些都是小事。那么,什么事是大事?我一想就明白了。

在之后的三个月里,基本上每周都要开例会。现在回看一下当时的一些会议记录,就会明白,有很多东西都是通过例会做出的,有些计划安排也是通过每周例会的方式不断总结调整的。一件件大事也是通过每周例会的形式切分成每周的一个个任务,然后一点一点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最后做成的。

开完会后,主任和隔壁科技信息管理科沟通了一下,要调整我还有武宣来的小易的电脑。我原以为是优化系统之类,但真正开始的调试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是,而是调试映射,在两台新电脑上共享科室两个工作盘的内容。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后来,我渐渐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科室的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电脑上同时关注同一件事,这比单独看QQ或者微信更有效率。

主任时不时走到我的办公桌前,让我多了解一下即将开始的工作的一些情况。每次来都让我吓一跳,并不是我胆小,而是注意力太集中了,没有注意到有人会从电脑屏幕以外的什么地方冒出来。

原本以为这一天就这样平静地过了,然而并不是。

在下班的时候,主任突然要了我父母的电话,我很快就给了。

但是我很快感觉不对。我在回家的路上扪心自问我今天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或者是不是有什么资料还没有补充完善。于是我赶紧停在路边,问了一下。主任微信回复说没有什么,这只是党组织关爱党员干部的常规工作方式。我赶忙回复,但是仍然隐隐有些焦虑。

过了一会,我回到家里,老爸坐在椅子上仔细看了看我。我感觉有些不妙。然后我连忙说我们科室的主任说要打电话给你们,不知道是什么事。老爸说主任确实打电话给他了,也没什么,就是说要关心一下我的健康,我的气色很差。

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在分中心,没有人会关注到其他人的身体情况。我到此时才发现自己脸色确实蜡黄,还有眼圈像有淤血一样黑。也许其他人可能都注意到了,只是不好意思说。

那天晚上,我感觉睡得很踏实。

三、融入的日子

虽然说要做很多事,但是每次事情真正到来的时候还是有些猝不及防。

3月份的时候,我接连参加了很多活动,像植树节植树的活动,还有很多公益活动。像参加爱心活动,参加育才小学扶幼助残活动,“阳光助残基地”慰问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有的有通知,有的没有,就像突然砸下来一样。有的活动计划也是改了又改,最后免不了一阵手忙脚乱。但是每次及时调整一下心态,也没有什么,直接做好冲上去的准备,把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做到最好就行了。

虽然在活动当中我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事,但是我能感受到科室与科室之间的融洽,这在有些地方很难感觉得到。但是更加让我觉得震撼的,是参加一些爱心活动时候帮扶对象身上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在参加完这些活动的时候,我常想,他们面对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挑战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勇气让我觉得我所经历的很多事其实无足轻重,他们能过成百上千道坎,我为什么不能过呢?

有些活动举办完以后,主任会让我写一篇报道。最开始的时候,我很不自信,感觉自己水平不行。但是在党办主任和同事的指点和鼓励下,我还是鼓起勇气把东西写出来了。每一篇主任看过后,都会说我写得不错。然后和其他同事一起提出修改的意见。在这样的氛围下,我逐渐摸清了一些文章的结构,慢慢地建立起一定的信心。有次主任还半开玩笑地说道,谁说我写不得东西的。我听了笑笑没有说话。其实,我把自己的初稿和修改后的稿件仔细对比了一下,有些地方确实有点问题,但是改完了就完了。不会像在一些地方受到苛责。然而,虽然总的来说问题不大,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就是每篇文章的标题。我的标题写得中规中矩,主任也没有否定,但是显然主任是觉得应该表现得更加吸引人,让人有可以读下去的想法。也许就像同来党办的小易说的那样,可以借鉴一下写广告的方式技巧吧。这应该也是我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吧。

到了4月份,我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推进“河流守望者”的落实。主任也开始在让我做拍照、沟通的任务之外,让我试着写一些通知之类的应用文体。很显然,我需要锻炼的方面还有很多,能力也还是需要加强。

转眼间来到5月,突然发现借调的时限要到了。我突然发现我已经快要融入这里了,包括基本上习惯了每天开着家里的小车来单位。经过了两个来月的锻炼,现在几条必经之路上班、下班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基本上都一清二楚。每天上下班的时候见识一下柳州的早晚高峰,还有路上的人间百态也不错。毕竟大学以后在外地读书,又碰上了疫情,然后现在大部分的时间也不在家。

假如时间充裕的话,也许我还能学到更多东西。当然回到分中心这些学到的东西不仅能用得上,而且可能还会在应用中有所提高。但是,话又说回来,要想真的再有突飞猛进式的提高的话,真的只能是下次有机会来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