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航道文化 >> 航道文苑 > 正文
铮铮铁骨 人格楷模
来源:    作者: 杨淳   发布日期: 2014-02-27   点击量: 1813  

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立刻提笔完成了这篇读后感,以表达我对书中主人翁——著名科学家黄万里先生的敬仰和敬佩之情。说实话,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被一个人如此的感动了。

《长河孤旅》记录了我国当代科学家、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黄万里出生名门,去世前为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其父黄炎培是著名的教育学家,二十世纪初在上海创办了浦东中学,不久又相继筹办了东南大学、海河工程专门学校、暨南大学等,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幼年的黄万里得家风之传,勤奋好学。年轻时目睹了长江、汉水泛滥,灾民的凄惨,又听说黄河是最难治理的,便毅然放弃铁路桥梁工程师的职务,出国改学水利,立志治理黄河,并先后在美国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1937年学成回国后,他又放弃了到大学任教或到政府为官的优厚待遇,到工程技术部门长期在外从事测量和设计施工。他亲自沿河实地考察了长江上游部分河道和四川境内各代表性支流,他说他“曾步行六次勘察岷江、乌江、涪江、嘉陵江、金沙江,行程三千公里”,这些,为他晚年关于长江干流是否可修大坝的思考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黄河三门峡枢纽和长江三峡枢纽建设问题上,黄万里充分彰显他的铮铮铁骨和高贵人格。50年代初,他以一人之舌战群儒,力排众议,坚决反对上三门峡工程,但在那个年代“一边倒”的政治气氛下,一些负有责任的专家大员不敢面对现实直抒己见,甚至有的还曲意逢迎,只有黄万里一人振臂高呼,反对上三门峡工程。他从黄河的实际出发,不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并断定三门峡建坝必将形成淤积并延伸到西安等等一系列恶果。而黄万里一人的高呼无法挡得住当时从上到下汹涌澎湃的政治热情。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动工,1960年开始蓄水运行。而时间也毫不留情的验证了黄万里的预言。水库建成不到两年,库区淤积严重,威胁古城西安,后虽经两次改建仍不能解决泥沙淤积问题。以后的几十年间,水土保持日益恶化、下游河水所剩无几,黄河开始断流,20世纪90年代后每年平均断流100多天。而为建三门峡工程从陕西富裕的渭河平原迁移到贫瘠的甘肃和渭河高原的28万农民,有的人甚至数次迁徙,原来富足的生活也变得一贫如洗(作家冷梦的报告文学《大移民》作了详细的叙述)

1958年敢于讲真话的黄万里被打成了右派,而就在上级向他宣布划为右派的决定时,他依然掷地有声回答;“伽利略被投进监狱,地球还是绕着太阳转!”。于是住牛棚、劳动改造、扫厕所、做校园清洁工整整二十年,直到1978年才摘掉右派的帽子。回想一下,在那个不重事实、重风向的年代,对黄万里这样唯科学是遵、唯真相是问的人不能善待也是很自然的。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住牛棚的日子,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如何治理黄河。针对三门峡工程造成种种不良后果,他多次上书国务院,诚恳的提出三门峡工程的改建方案。

晚年的黄万里仍然保持着说真话的崇高敬业精神,在长江三峡枢纽建设问题上,仍不遗余力地申诉,百折不挠的坚持,坚决反对在长江三峡上建大坝。他以他的博学和他多次的实地勘察的结果得出结论:“长江三峡上建大坝就是一祸国殃民的工程”。从1985年起,他先后给国家领导人写信,一一陈述不能建坝的理由。然而三次写信无果,1994年耿直的黄万里抱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千秋万代负责的精神,拿起法律武器,上书中纪委、监察部,要求追究国务院的相关责任。好一个襟怀坦白、正气凛然的英雄气魄!

2001 90岁的黄万里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所留遗嘱仍然是关于治水和汉口防洪的建议。老先生的一生有二十年是在牛棚、在强迫劳动改造中度过的,40岁到60岁应该是一个科学家最辉煌的时代,而他却被打入炼狱,饱受煎熬。“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黄万里90年的人生沧桑应该说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我对黄万里先生的敬意。但我想,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我们至少应该从他的一生学习几样东西。第一,尊重科学、坚持良知、敢于直言,因为科学的真理是独立于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之外的,决不能因为权势放弃科学。这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伦理底线;第二刻苦专研、不畏艰苦、多干实际工作,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合乎科学的结果,才能将我们所学造福社会,反之就会祸害人民;第三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更好的论述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学理科的人所忽视。黄万里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水利专家,还是一位非常有造诣的诗人,他说:我是以诗人的情怀来学水利。毛泽东曾对他的父亲黄炎培说:你儿子的诗写得很好,我很爱看。黄万里一生涉猎群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论述丰盛。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真是意犹未尽…….。我喜欢向别人推荐好书的毛病又犯了,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同事特别是从事科技工作的推荐这本《长河孤旅》,因为黄万里的一生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太多太多……..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尊重科学、敢于直言,而政府也能倾听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谁还能说我们这个国家没有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