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航道文化 >> 航道文苑 > 正文
融水航道站:系在融江上的“同心结”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航道养护中心   作者: 覃侣   发布日期: 2022-11-18   点击量: 11136  

2022年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在融水航道站,有这样一群航标员,他们扎根基层、服务水运、守护融江航道,在融江上编织出一个民族团结的“同心结”。

今年春节前夕,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刘可来到融水航道站,亲切慰问了融水航道站一线航标员,详细关心航标员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民族团结示范站”建设内容,并勉励大家努力工作,全力保通保畅,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图一: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刘可慰问融水航道站(柳城分中心提供)

那么,在他们身上都有哪些故事呢?  

坚守使命,扎根基层的最美“护航人”

深秋的融水,空气中已有丝丝凉意的味道,可融水的大街小巷却开始喜庆热闹起来,随处可见党的红色特色标识牌、民族团结广告标语、巨幅海报,整个县城有了节日的氛围。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成立、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3个民族,总人口52万多人,其中苗族人口22.89万人。

清澈的融江自北向南在县城处拐了一道弯,哺育了淳朴的苗乡人民,也为当地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运输。融水航道站是柳州航道养护中心最早成立的航道站之一,最初叫柳州航道工程区融水航道段大苗山航标站,该站见证了融水苗族自治县从50年代以来的水路运输发展和经济社会变迁。

融水航道站站长唐润伍介绍,本世纪初之前,融江江面曾盛极一时,最多的时候有七八十艘船在岸边停靠,融江两岸每个村都有几艘圩渡船在江面来回穿梭。一些较大的货船则顺流而下将融水的木材、水泥、砂石等货物卖到柳州、梧州甚至广东去。后来随着融水县陆上交通越来越便利,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融江水运渐渐不如从前,当地许多船运社改制,渔民上岸营生。但是融水航道站的航标员依旧坚持了下来,他们扎根基层,坚守岗位,继续做好保通保畅工作,默默奉献青春。

唐润伍今年51岁,1989年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武宣县勒马航道站,也就是航道人口中有名的“魔鬼航校”。那里环境艰苦,周围几里无人烟,几次差点想投降不干了,经常写信给姐姐诉苦,还是在父亲的劝导和影响下,才咬牙坚持了下来,最后在航道维护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唐润伍后来从勒马航道站调到和睦航道站,1995年来到融水航道站从航标员一直干到站长。

 图二:航标员在维护航标设施

图三:航标员在融江上巡航

图四:唐润伍在维护航标

站里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巡航、度汛和航道航标维护管理,并配合县里开展防洪抢险。全站管养和睦镇到浮石水电站共48.8公里航道、29座航标,其中10座发光标艇,五座跨江大桥,目前除了古顶水电站下边有个浅滩,库区以上水流相对平静,基本是两三百吨的运沙船、圩渡船在行驶。在唐润伍的带领下,融江航道畅通无阻,没有发生过因航道航标引起的海损事故,航标维护正常率99.9%,航道维护正常率100%。

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接下来西南出海北线通道(融江)即将开展疏浚工作,省界到融水新圩段融江将按照Ⅲ级航道开工建设,未来通航能力将达到1000吨级,融江水运将重新焕发生机。而融水航道站的工作也会逐步增加,他们将在新的征程上继续牢记使命,积极发挥航道站作用,摸清辖区水域流态、险滩,配合工程施工做好设标或封航工作,为融江水运作出贡献。

传承接力,两代四人守护百里融江

建国初期,我国内河河流大部分是天然河道,为了船舶通航安全,交通部门曾组织工程队清除融江险滩和暗礁,将航道疏通疏直。资料记载,解放后1955年春至1972年春,柳州航道工程区对融江43处滩险中的41处进行了整治,其中炸礁5处,扒挖卵石深航槽5处,炸礁石扒沙结合整治31处。

今年91岁的唐润伍父亲唐荣富,是新中国第一代水运人,1955年便成为航道疏浚工,参与了融江的疏浚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那个年代没有大型疏浚设备,都是靠人工潜到水下,用钢钎去打炮坑、装炸药,一次潜水往往需两三分钟,因此工程队里个个水性都很好。冬天也不例外,桂北的冬天阴冷潮湿,每次下水之前他们都是靠一口酒一碗姜茶维持体温,上岸后身子冻得瑟瑟发抖,口水直流到地上。“尽管冬天很冷,但是因为冬季是枯水期,反而利于施工疏浚。”唐润伍解释。

70年代中后期,唐荣富转做航标员,在柳州航道工程区融水航道段融水航标站工作,负责值守航标,两个人管理一两条险滩。那时候没有机动船,都是靠人工划艇去巡标,早上去收航标灯,傍晚再点好煤油灯拿出去放,自带糯米饭、酸菜充饥。“父亲很朴素,当年一个月10几块钱工资就养护一家人,他工作作风硬朗,身上有股不服输的气质,别人做不了的事他都主动去做。例如融江贝江口螺滩滩弯水急,比较偏僻,当时没有路直达,要划船去值守,但他主动请缨去值守多年。”唐润伍介绍。

早期的航标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都是靠自己在平时工作中摸索总结出经验规律。由于工作出色,唐荣富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经常获得组织上的奖励。“单位奖励的水壶、水杯、枕巾都经常带回来给我们”,唐润伍说,“父亲没什么文化讲不出大道理,但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做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表率!”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三兄弟也先后投入到航道事业当中,奉献了一辈子。 

大哥唐贵德1979年17岁那年,在融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侦察兵,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参加过法卡山战役,“当年融水县城街头全城欢送子弟兵出征保家卫国,母亲激动得都哭了。”唐润伍动情地描述。1982年,唐贵德复员后回到航道部门工程队工作。而二哥唐土德则较全能,做过炮工、炸礁、机械维修、船舶驾驶,先后跟随工程队去过浙江、湖南冷水滩、广西藤县、广东顺德等地做过疏浚工作,2012年回到融安航道站做航标员工作至今。

 图五:大哥唐贵德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唐贵德提供)

 

图六:投身航道事业的唐家三兄弟(唐贵德提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交通强国”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赓续奋斗。唐荣富父子两代四人守护融江航道,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如今,唐润伍的儿子成功考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未来或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交通强国”的使命。

美美与共,争做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融水航道站原址位于融水镇城南社区大南街,2016年搬至城南大道,距离县城5公里。站内目前共有航标员7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融水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四名党员。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下辖3个社区15个村民委,是多民族聚居的家园,附近有融水老君洞、民族体育公园、龙女沟、双龙洞等旅游景区,以及苗族系列破会群、融水县苗族民俗、闹鱼节、“二月二”花炮节等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氛围浓厚。

一代代融水航道人传承下来的不仅是甘于奉献、守护融江的使命,还延伸着老一辈团结互助、向上向善的邻里友谊。工作之余,他们主动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融水航道站和城西社区居民委员会结对共建,经常到城西社区慰问帮扶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开展清洁卫生;站员还定期到当地民族小学做水上安全“宣讲员”,宣讲寒暑假防溺水安全工作;疫情期间,唐润伍站长充分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站航标员积极配合城西社区开展抗疫工作,协助社区医护人员做核酸检测采样,指导居民注册登记,并深入社区60岁以上老人家中做通打疫苗思想工作。此外,他们还帮助苗美家园社区移民贫困户推广茶叶、香菇、笋干等农副产品,累计带动帮扶消费达5万元。

 

图七:融水航道站航标员在社区做志愿服务(融水航道站提供)

近年来,融水航道站立足航道服务职责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民族团结工作。融水航道站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荣获中国海员工会“工人先锋号”、“全区交通系统先进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2021年11月,柳州航道养护中心“民族团结示范站”在融水航道站挂牌,“民族团结一家亲”深入到每一位航标员的内心深处。

唐润伍表示,今后会继续加深与当地社区、村寨、学校沟通联系,加强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宣传航道人、航道事,让航道知识走进社区、走进村寨、走进校园,让更多群众了解航道、关心航道、爱护航道。同时还会将站内航标员、职工家属动员起来,主动学习了解当地苗族服饰、工艺品、建筑物,积极推介当地民族文化、节日风俗、特色美食和旅游资源,结合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以来水路运输发展历史,融入融江流域沿岸“红色故事”和红色资源等内容,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示范站”创建提升工作,让每一位航标员争做一颗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柳州航道养护中心党委书记唐贵军表示,融水航道站作为一个大站,一直以来延续着老一辈航道人的优良传统,能熟悉掌握各项航道航标维护技能,各项任务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纪律严明、职工思想稳定、团队凝聚力强。作为柳州航道最北面竖立起的一张名片,注重民族团结,积极与当地社区互动,也主动邀请当地居民到站内参观,开展了很多次活动,对团结互助、共建和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图八:融水航道站内充满民族元素

图九:融水航道站航标员传承接力守护融江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融水航道站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守岗位,踏实奋斗,全力保障融江过往船舶通航安全,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让航道真正“融”进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