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航道文化 >> 航道文苑 > 正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活的回忆
来源:    作者: 彭超陵   发布日期: 2012-07-17   点击量: 1214  

201273,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刘超带领柳城分局党支部的党员,一起来到柳城县洛崖乡的知青城。开展“庆七一、喜迎十八大”主题实践活动。共同回顾当年哪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情景。在上世纪60年代末,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投入到“上山下乡”运动中,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被冠以“知青”之名走向农村,与共和国一起蹉跎、奋进,用迸发的激情燃烧着青春岁月,谱写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当我们一走进知青城的大门,一块巨大石碑耸立在进门的左侧,石碑中央篆刻着用红漆勾勒出凸显“知青城”所吸引。随即,我们参观当年知青居住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地方,浏览了知青留下的各种生活、劳动的照片,以及学习园地、宣传板报和宣传标语,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哪里可以大有作为”。聆听当地农民介绍知识青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倾听分局一些,曾经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老党员、老同志,畅谈了自己的“上山下乡”“生活的经历。在农村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情况。特别是知识青年刚来到农村,就赶上“双抢”的时节。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知青和广大农民一起“抢收抢种”,生产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火一样的太阳熏烤着背后难受。大汉淋漓, 挥汗如雨,脚下滚烫的稻田水,上面晒,下面蒸,起早贪黑,一天出工十几个小时。渴了;喝一口甘甜井水,饿了;吃一碗臭膄的粥,防暑又解砂气,困了;直起腰拿着扁担撑在地上打个盹,再苦再累也要按时按节气完成“双抢”生产任务,才能确保晚稻有一个好收成

     回首“上山下乡”的年代,那一幕幕、一件件记忆深刻的情景就在自己眼前。仿佛又回到几十年前,自己是一名知青,来到大伙中间,一块生活和劳动。融入知青“上山下乡”的群体中,被知青哪种炽热的情感、豪迈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所包围着。被纯洁的革命的理想所感染。正是这种革命精神光辉事例,她们给我们讲述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我们的心头燃起一团团激情的火花,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开始领悟到当时知青“上山下乡”的人生价值。我明白了:当时国家正处在一个非常的年代,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只有选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现实意义。我懂得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时广大知识青年锻炼和培养最好地方。

虽然,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几十年,早已成为历史。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在平凡人生的经历中,饱尝酸甜苦辣的味道,尤其是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对人生的意义领悟得更加深厚,同样也更加丰富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是人生的追求,让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朝向前的方向继续努力吧!